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不断深入推进,京津冀三地积极加强合作,在职业教育协同发展方面不断探索、持续推进,组建各类职业教育京津冀协同发展联盟,开展多种形式的院校合作和校地合作,推动产教对接,为培养更多适应市场需要的高素质职业技术人才创造了条件。从实际看,抓住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机遇,推动我省职业教育发展,还需要进一步创新思路,在以下方面下功夫。
建立职业教育沟通协作新机制。京津冀职业教育协同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,涉及顶层设计、法律法规、政策、产业等多个层面,需要建立健全沟通协作新机制。要在现有共研、共建、共用、共享、共赢理念的基础上,进一步加强国家层面的统筹规划,创新沟通协作机制,加强三地职业教育发展与产业优化升级的联动,重新定位三地职业教育的功能。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,增强政策的执行力;建立制度性的组织机制,加强高层次的交流协商;深化体制改革,打破行政壁垒,形成京津冀三地资源优势互补、产业良性互动的格局。
构建职业教育资源共享新平台。从实际看,京津两地职业教育资源丰富,但由于生源不足导致一些教育资源处于闲置状态;河北生源较为充足,但职业教育的师资力量、硬件以及管理水平却有待进一步提升。构建跨越行政区划的更加高效、顺畅的资源共享机制,有助于缩小区域职业教育差距,推进教育资源深度合作。其一,政府要加强统筹规划,制定三地职业教育资源共享的目标和原则,明确具体实施步骤,建立政策支持机制、组织协调机制和统一的管理运行机制;其二,加强市场的调节作用,建立共同的区域市场,激发内在活力,提高资源配置效率;其三,建立相关的经费保障、利益保障和教学资源保障机制。
优化院校与专业发展新布局。加强人才培养与人才需求的契合度,优化调整京津冀职业院校和专业布局,切实为三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服务。一方面要进一步探索集团合作模式和园区合作模式,整合教育资源,推动区域职业教育的科学化管理;另一方面要细化院校的专业设置,改横向扩展向纵深发展,提高专业的聚集度,构建特色专业链。
开拓产学深度融合新局面。校企的深度合作是提高职业教育办学质量的关键所在,也是职业教育参与区域经济建设的重要方式。一是建立多元、长效的激励机制,充分调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;二是完善产学合作的法律法规体系,在明晰产权、绩效分配、实习实践等方面予以明确,实现校企合作的常态化、体系化;三是鼓励院校与企业以集团或联盟的形式合作,开展技术技能人才联合培养,推动多元化办学。(张怡真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