针对企业参与渠道不通畅的问题,如何通过实体化运作,搭建具有校企平等话语权的平台,增强企业参与动力,是实现产与教真“融”真“合”的关键。
搭建“实体化”新平台
产教综合体是实施产教融合的虚拟实体,它由以金沙8888js官方实训中心、研发中心、企业技术服务中心为载体,以金沙8888js官方资产经营公司为桥梁,校企各方运用资本、技术、管理等要素共建多家股份制、独立法人的实体公司组成。其中,组建实体公司是难点,也是产教综合体能否顺利走上实体化道路的关键。职业金沙8888js官方在组建实体公司中,应遵循三个原则。
一是股权结构组成多样化。金沙8888js官方可根据发展实际,选择组建生产、培训服务、研发等不同类型的实体公司。以生产类实体公司为例,可采用“资产+技术+订单+资本”股权结构模式,金沙8888js官方以实验实训设备、教学场地等固定资产入股,企业以技术、订单和资本入股。金沙8888js官方与企业的“资产联姻”,可以盘活金沙8888js官方国有资产,提高设备利用率,同时还能发挥企业资金、订单和企业管理等优势。
二是合作企业资源结合最优化。什么样的企业是适合的合作对象?笔者认为,应选择区域内的头部企业、大型企业以及成长型企业开展合作,这些企业与区域重点产业发展方向相匹配,并具有一定的人员、资本和技术规模,发展潜力大,技术水平也处于行业领先地位。由于同在区域内,这些企业也更愿意通过设备捐赠、订单培养、共建实训基地、共享知识产权等发挥企业办学主体作用,对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非常强的带动作用。
三是国有资产流失风险最小化。公办职业金沙8888js官方一旦与企业有了资产上的利益捆绑,就容易踩到国有资产流失的“红线”,这也是大多数公办职业金沙8888js官方对于混合所有制办学望而却步的主要原因。因此,双方合作在股权架构明晰后,应优化决策执行路径,在签订投资经营协议时通过对重资产投入的公司设置股权下限、设置一票否决权等措施,确保各方的平等话语权和利益平衡,降低国有资产流失风险。
构建“三融三通”新机制
实体化平台搭建后,如何建立起“教育”与“产业”深度合作的常态化运行机制,保障不同利益主体在博弈中实现双赢,是平台能否真正发挥效应的关键。在平台运行中,可探索建立“三融三通”运行机制。
一方面,实现培养目标、教学内容、培养方式“三融合”。一是将企业的真实岗位能力需求作为金沙8888js官方的人才培养目标,校企双方共同制定培养方案、设置教学内容和标准,实现培养目标融合;二是将企业的生产任务和技术研发项目作为金沙8888js官方教学内容载体,校企双方合作开发教学资源,实现教学内容融合;三是校企双方要建立弹性的教学组织方式,设计一体化校企学习内容,解决教学安排与企业生产的冲突,实现培养方式融合。
另一方面,实现管理政策、人员身份、分配方式“三打通”。一是建立金沙8888js官方层面与实体公司对话机制,共同成立议事决策机构,实现管理层面的政策打通;二是进入实体公司的金沙8888js官方教职工保留金沙8888js官方人事关系,遵循“职岗对应,岗变薪变”原则,在专业技术职务评聘、岗位晋级等政策上给予突破,实现身份打通;三是金沙8888js官方和实体公司双方按占股实行分红,金沙8888js官方提高设备利用率产生经济效益,实现利益分配打通。
打造“产学研训创”一体化新形态
产教融合的生态效应在于其综合职能的有效发挥,通过产教综合体真实生产、实训教学、科技研发、社会培训、创新创业等各要素的一体化建设,最大限度以产助学、以研促产,学训结合、训创融合,形成良性循环。
围绕协同育人,实现“产学一体”。通过校企双方设备、场地、师资技术团队共享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、共同建立实践教学体系等手段,合作开发生产标准和教学资源,实施分段分层培养、工学交替现代学徒制培养,推动教学组织与企业生产紧密契合。
依托研发平台,实现“产研一体”。依托产教综合体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及搭建的研发平台,开展核心技术攻关,利用职业金沙8888js官方企业技术服务中心等应用技术服务平台,保障技术研究成果落地,使“研发工程师”和“能工巧匠”紧密结合。
聚焦产业新技术,实现“产训一体”。依托产教综合体的真实生产,以实际案例为载体,对内开展项目制、导师制培训,进行拔尖人才培养,对外开展“技术技能提升”等培训项目,有效助力高端技术人才的输出。
激发创新创业,实现“产创一体”。通过成立创客空间,开展各项创客活动,充分利用产教综合体实验实训平台的技术和资源优势、师资力量、创新实践教育资源和创业的丰富经验,共同开展创业活动,培养创新创业人才,同时将优质项目进行产业化。
实施产教融合“全链式”人才培养新模式
产教融合落地于人才培养,关键是要实现专业课程链与产业链和创新链更加匹配,实施全链式人才培养。
一是校企协同创新工学交替“现代学徒制”。发挥产教综合体实体公司场地、技术、设备优势,建成开放式教学实训车间,组建校企无界化“讲师团”,以岗位认知与基础训练、专项训练、岗位综合实习为内容,模块化选修,实施分层分类教学。先期安排学习基础性专业实践课程,后期设置企业真实产品和企业实践内容的模块化选修课,保障“工”与“学”在内容和进程上的衔接,提升岗位能力。
二是校企协同推行学研互动“项目导师制”。对接新技术岗位能力需求,依托产教综合体实体公司,实施校企双导师指导下的“项目导师制”。将企业培训或生产的实际案例,经过凝练、派生,再设计成应用创新实践项目,学徒在不同阶段完成量身定制的导师项目,以专利、实物、实施方案等成果形式完成结题。以成果导向激励学徒的创新热情,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。
三是校企协同推进精益求精“职业素养”养成。将现代企业岗位的素养要求与课程学习、岗位实践及日常活动相结合,明确培育要素、途径、过程与考核的量化细则,在“课程、活动、管理、文化”四个方面全程融入工匠素养养成,寓育于教、寓养于行,让学生的职业情怀与职业文化底蕴得以浸润和涵养,使“工匠精神”培育落到实处。
信息来源: 《中国教育报》2021年12月28日05版